2020-08-12
国际友人通过亲身参与四川非遗活动,不仅体验了热闹欢快的氛围,还在欢声笑语中品味到独特的巴蜀烟火气息。这份来自街巷、摊点与院落之间的温度,让他们在短短几天内,真正触摸到四川生活的细腻与热烈,也由此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扇窗。
清晨的成都宽窄巷子,空气里混着茶香、椒香和竹叶的味道。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友人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,围坐在铺满旧木桌的院子中,学习剪纸与竹编。窗外的市声与院内的锤击声交织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生活画卷。这正是他们想要捕捉的四川非遗——质朴、真切,并充满人情味的巴蜀烟火。
在糖画摊前,国际友人们饶有兴趣地盯着锅里的糖浆,那一勺翻转之间,便是一条金龙、一只麒麟。手艺人边转勺边讲述着糖画的来历与故事,不时惹来围观群众的笑声和掌声。大家品尝着刚做好的糖画,甜意和热度一并包裹,成为他们记忆里无法忘却的四川风味。这样的非遗体验,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,巴蜀烟火不仅是街头的热闹,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心境。
在川剧的后台,他们换上戏服,学习生、旦、净、丑的基本台步和唱腔。尤其是“变脸”环节,当面具瞬间更替时,国际友人发出惊讶的喊声。他们亲手试着拉绳、转身,虽然动作笨拙,却笑得格外畅快。川剧不仅是一门艺术,更是一座文化桥梁,让跨国界的交流在一笑一颦中自然而然发生。巴蜀烟火在这里化作了舞台上的光影,连接起不同文化的心。
从手工银饰到蜀绣,从盘龙盖碗茶到火锅底料体验,每一个细节都让国际友人感到惊叹。他们在做蜀绣的过程中,体会到一针一线之间的耐心与坚持;在调制火锅底料时,感受到了香辣的力量和幸福的温度。这些非遗体验,不只是技艺的传授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享,让他们理解了为何四川人总有一种闲适而热烈的姿态。
\n
夜幕下的锦里古街,灯笼高挂,人声鼎沸。国际友人们一边吃着串串,一边与当地人用手势与笑声交流。他们尝试方言问候,不时引来更多的笑声与掌声。烟火味扑面而来,仿佛每一盏灯笼都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。这里的非遗与日常生活是如此紧密,国际友人从未想到,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,而是在碗筷之间、在戏台一角中轻轻流淌的。
\n
为了让国际友人更深入理解四川非遗,当地的文化志愿者精心安排了互动环节。比如在手工造纸坊,他们不仅观看制作过程,还亲手将浆液舀入筛框,等待纤维交织成一张薄薄的纸。这一瞬间,他们仿佛穿越到几百年前,与古人一起守候纸上纹理的形成。这种体验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,巴蜀烟火不仅在城市喧嚣中闪烁,更融在这些慢工细活之中。
在农家院里,他们与老人学做油纸伞。刷油、绘花、上色,每一步都需要专注和耐心。国际友人惊讶于这些手艺在乡间依然传承完好,也感慨于这种手工艺背后折射出来的生活理念——细致、耐心、与自然和谐相处。欢声笑语中,油纸伞渐渐成形,如同他们与巴蜀文化之间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。
\n
每一次体验,都是一次文化心灵的触碰。当他们在街头巷尾品尝豆花、凉粉,当他们与孩子们一起放河灯,他们发现原来非遗从来不曾远离生活,而是一直在炊烟里、在笑声里。在四川,这些传统技艺与日常相互交融,形成了最质朴的巴蜀烟火,也让跨越国界的情谊在温暖的氛围中滋长。
当旅程结束时,国际友人带走的不仅仅是手中的竹编、蜀绣或糖画,更是关于四川非遗和巴蜀烟火的记忆。他们说,这份记忆有味道、有颜色、有温度,值得一生珍藏。
四川非遗与巴蜀烟火的融合,让国际友人在欢声笑语中真正触摸到了生活的质感,也让他们的心被这片土地的热情与温暖紧紧包围。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© 2012-2025 九球体育品牌官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: